提升住房容量是确保城市人口增长和宜居度稳定的关键因素。住房不足会导致人口增长停滞甚至下降,直接影响城市的生产力和发展潜力。住房容量与城市的水源条件密切相关,靠近淡水的城市初始住房更高,沿海城市次之,无水城市最低。合理规划城市布局,优先在水源附近建立定居点是提升住房的基础策略。
提升住房的直接手段包括建造特定建筑和区域。粮仓作为早期建筑可提供2点住房,兵营或马厩各增加1点,水渠为淡水城市额外增加2点。灯塔为沿海城市提供1点住房,大学和军事学院分别增加1点。后期建筑如社区根据单元格魅力值提供2-6点住房,下水道固定增加2点。奇观如吴哥窟能为所有城市增加1点住房,是全局性提升住房的有效选择。这些建筑需要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和资源情况有序建造。
改良设施对住房的提升同样不可忽视。农场、种植园、营地、牧场等基础改良设施每处提供0.5点住房,建议每座城市至少开发6个此类单元格。特殊资源如石油、煤炭、铁矿的开发在提供生产力的同时也能增加住房。水利工程如大坝不仅能控制洪水,还能提升城市灌溉率从而间接促进住房增长。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会带来额外的住房收益。
政策与政体的选择对住房有显著影响。古典共和和君主制政体都包含增加住房的被动效果,特定政策卡如居民医疗保健、居民文化生活能阶段性提升住房容量。城市规划等级和防御等级的提升也会解锁更高的建筑限制,从而增加潜在住房总量。宗教信条中的河神信仰可使靠近河流的城市获得额外住房加成,这类信仰需要根据地图特征灵活选择。
住房管理需要平衡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。虽然高住房能促进人口快速增长,但人口过多会加剧宜居度压力并增加资源消耗。建议将住房容量控制在略高于当前人口的水平,既保证持续增长又避免资源浪费。在工业时代后,可通过社区和下水道系统集中解决高人口城市的住房需求,同时配合娱乐设施维持宜居度稳定。住房规划应作为城市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生产力、科技发展同步考虑。